李炜娜:台湾选举年,国民党“步步惊心”

2014年05月08日14:06  海外网 收藏本文

  近来,台湾社会纷扰喧嚣接连不断:“反服贸”、“反核四”,下一个街头议题或许就是“反自经区”;各种躺街、各种包围,不管是不是已经协商好的协议、是不是对台湾经济民生有益。经济议题、能源议题,最终都无一例外地摇身变成政治议题、“统独”议题。个别学运、社运团体闹得欢,蓝绿政客都来掺和,“不论对错、只比声高”的街头运动居然每每还能聚集舆论热度。

  远观者心生诧异:难道这就是台湾社会的民主和热情?若是熟悉岛内政治文化的人,一望便得出结论——选前综合症!没错,在“选举”这面放大镜下,泛政治化的议题炒作和政客莫名的躁动,都有了“合理”的解释。

  2014年,是台湾重要的选举年。年底的“七合一”被称为台湾选举史上最大规模的选举,将合并选出从直辖市长到村里长的万余名公职人员。虽是地方选举,却关系到蓝绿版图的消长,对2016年台湾“大选”的指标意义不言而喻。决战2014,蓝绿早已擂起战鼓。

  无论是“反服贸”还是“反核四”,民进党作为或明或暗的“领军人”,都有为“七合一”制造议题、凝聚政治能量的考量,马当局不能不接招。然而,“地方诸侯”太不给力,满眼不见“勤王之师”。党内要角不同调:有默不作声、作壁上观的;还有公开唱反调的,比如郝龙斌、朱立伦都抢在马英九前与民进党主席苏贞昌会面;而第二轮开打的“马王政争”更是让蓝营内部又来了一次选边站队。

  马英九进入第二个任期,经济徘徊不振、满意度持续低迷,失去政权的忧虑在蓝营基层弥散。近来遍布岛内北中南的各种“路过”事件,马当局连续退让妥协,民调直落到九趴(9%)。耳听着绿营的磨刀霍霍,眼见着自己人的军心不稳、士气不振,没有连任压力的马英九,却有了“变天”的压力。

  于是乎,不得不出手了。近日,国民党大动人事,延揽“郝立强”(郝龙斌、朱立伦、胡志强)出任副主席,“中生代”实力派进入决策中心。马英九此举不但对党内要求改革和世代交替的声音有了交代,可以暂时在内忧外患“两头烧”的窘境中先喘口气;更重要的是,扩大决策圈,拉“中生代”为其政策背书,恐怕还有防止年底“七合一”倘若败选就必将引爆的“逼宫风暴”。

  当然,且不说马英九的个人考量,“郝立强”接任副主席,对蓝营“七合一”选举也会产生一定的催票效果。在“反马不反党”的蓝营眼里,新的“救世主”已然出现,形式上的世代交棒也让基层士气大振。另外,应对“七合一”,国民党可以大打“团结牌”,避免“郝立强”为竞逐“大位”而起内讧,因为身为副主席的他们,同样需要为“七合一”的结果承担责任。

  “七合一”蓝绿必定精锐尽出、招数尽使。从党籍分布看,除了花莲由无党籍县长执政,蓝营目前坐拥“四都”及11个县市,绿营仅占2都及4县。然而,近年各县市施政满意度民调,民进党、无党籍执政县市都名列前茅,国民党则相形失色,甚至包办吊车尾。虽有“执政”的优势,但是台湾经济始终没有起色,当局“无能”和“不作为”的政治负资产,国民党执政县市参选人也要概括承受。之前,岛内有民调显示,“七合一”民进党的执政县市可能增加一倍,达到12个,国民党的执政县市将减少至9个。2014,国民党还有多少“步步惊心”?

  “七合一”搅动台湾政坛一池春水,牵动蓝绿政治消长,也会加剧各阵营的内部争斗。同样忙着备战的民进党也将面临诸多问题:苏蔡窝里斗、新潮流独大,都是摆在笃定接任党主席的蔡英文面前的挑战。近日,蔡英文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面对“七合一”选情,民进党没有过度乐观的理由。

  2014,注定是一场胶着大战。

  (李炜娜,人民日报海外版港台部记者,海外网专栏作者)

 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,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(www.haiwainet.cn)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
(编辑:SN090)
分享到:
收藏  |  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
已收藏!

您可通过新浪首页(www.sina.com.cn)顶部 “我的收藏”,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。

知道了

0
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
  • 钱江晚报:比走廊医生更偏执的是舆论情绪
  • 钱江晚报:复旦学子求情为何触犯众怒
  • 环球时报:“死磕派”律师不可政治上自我高估
  • 人民日报:怎样看待燕郊式艰辛
  • 海外网:无需把杜汶泽推上两地矛盾的浪尖